查看原文
其他

早期联通那些事

2017-11-03 杨永锋(红锋) 科技杂谈

【摘要】本文作者为你带来几个联通的小故事。




| 科 | 技 | 杂 | 谈 |

中国通信行业第一自媒体



本文作者:杨永锋(笔名:红锋),作者为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客户服务部资深项目经理

本文来源:猩猩山杂谈

杂谈投稿邮箱:631255063@qq.com


写写早期联通那些事,有些是我亲身经历的,有些是我听说的,不必考证,也不用辩论,您就当故事听吧。


电信行业其实现在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业,电信、移动、联通为了市场份额不断降价、让利。一到高校新生入学季节,每个学校都是这三家争取用户的战场,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比如下面这张图。


你从没听说过中石油要搞垮中石化,工商银行要搞垮建设银行,但中国移动的基层宣传就是要搞垮中国电信,为什么呢?一句话,竞争太激烈,任务太重,基层都快活不下去了。


当年可不是这样,上世界90年代初,全国只有一个电信局,当时程控交换电话刚刚上马,家里安装固定电话成为可能,普遍的做法就是交5000元初装费,等半年或更长时间,或者给安装工人送礼。从那个时候起,“电信垄断”的帽子就戴上了,直到今天媒体还经常拿“垄断”说事。


1994年,国家准备组建第二个通信运营商,就是中国联通。初期没钱,采用了“中中外”的方式筹集资金,共有11个国家的30多家电信运营商参与向联通投资,复杂的资金来源严重制约了联通的发展。直到2000年以后才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步入正轨。


作者本人1998年加入联通,在某三线城市从计费岗位做起,做过计费、网建、运维、市场、数据、增值、客服、营业、集团客户,升了小经理,最后还混进了联通总部,有幸过经历了联通最艰苦的时期。上面的这些都是铺垫,下面的这些才是本文的重点。


故事一:进不去门的总工程师


1995年,某省联通准备开始调试设备,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和当地电信局话务互通,总工程师带着人去电信局谈互联互通,结果到了传达室连门都进不去,等了一上午都没有一个人出来接见一下,人家就一句话,没听说个这个企业,没人同意你搞通信,没啥可谈的。


故事二:租自行车和租铁塔


某地市准备建GSM网络,自己建塔是不可能的,只能租塔建基站。当时派两个工程师到某县城找合适建基站的铁塔,没车,坐长途车去了。到了目的地,在汽车站租了一辆自行车(花了3元,比今天的共享单车还贵),一人骑着,一人坐后衣架,转遍全城,终于找到某供电局的铁塔可用。


故事三:狼狗和两包烟和两部手机


租了供电局的铁塔,就要有日常维护。铁塔的院子有个看门老头,养了一条大狼狗在院子里跑,专咬联通的维护工程师。后来每次进机房,要带两盒好烟给看门老头,老头把狗拴上,这个规矩维持了很多年。当时租赁铁塔的合同上,除了正常的租金之外,还要每年额外给他们两部手机。初期手机很贵,采购大费周折,后来手机几百一部的也有了,只要拿过去人家照单全收,并不挑剔。


故事四:买电话赠梯子


某地市GSM网开业时基站很少,只能在发达的县城放一个。市区到县城有几十公里没信号。某一次一个维护人员开出市区5公里有急事要请示领导,站在车顶上居然在无信号区打通了电话。后来,没信号找高处成了常态。有人开玩笑说,最好卖给用户手机赠送一个梯子,随时可以上房。


故事五:离火葬场的距离


还是那个城市,市区唯一基站实测可以覆盖到郊区的火葬场,开业当天用户打电话来投诉信号不好,断断续续。接电话的妹子也听不太清楚,问用户使用地点离火葬场多远,用户说大约一公里,接电话的妹子大声回复(因为信号不好)“你家离火葬场~太~远~啦~~~”。还好用户没有生气。


故事六:蓄电池和脚趾甲


某次机房到货UPS蓄电池200块,每块20公斤,一共是4吨。物流直接把车开到机房楼下,搬上没电梯的六楼机房每块50元。财务没这个费用,于是动员全公司的二十多人一起来搬,除了岁数比较大的财务经理老大姐,连总经理都亲自上阵了,单位的司机小哥为了显示自己厉害,一次搬两块,第五次终于失手砸了脚趾头,还好只是大脚趾趾甲脱落,没啥大事。


故事七:上了一天班的妹子


当时不知为什么,工资不高的联通竟然有很多人抢着来。甚至有省电视台的实习主持人来营业厅做营业班长,也有电力局的人应聘过来。某次招聘数据部工程师,一个电力局的妹子应聘成功来上班(原单位还没辞职),第一天正好遇到给用户侧装ONU,我们心疼她让她帮我们拿着衣服和工具,三个男的和另一个妹子的抬着70公斤的华为设备上四楼(又是没电梯的),正赶上大夏天,上去之后每个人都像是水里捞出来的,四个人躺倒一地,包括妹子。第二天,拿衣服的妹子就没来上班,打电话说辞职办不下来,被这种工作吓跑了。


故事八:投诉的用户


当时是每月20日开账,开账日之后就是交费的日子。我们的营业厅空空荡荡,电信局的营业厅熙熙攘攘,队伍从营业厅排到大街上。到了中午,电信局的规矩是12点停止收费,下午两点再开始收,多少人排队人家不管,请参考现在各种需要政府办事的机构。一个用户气坏了,冲进我们的营业厅要求交139号码的话费,我们解释了好几次,不是一个公司的不能收,用户就一句话,“凭什么,我要投诉你们”。后来还是我卖给用户一个130号码,平息了用户的怒气。


现在,三家运营商都有当年电信局的基因,大家都是国企,都是正规军,都在抓服务,服务也一个比一个好。所以,请珍惜现在的自由竞争的通信行业,没有上面的那些故事,可能就没有这个良好的行业环境。


怀念那个时代一起战斗过的通信行业的游击队战友,当年年轻的我们也推动了这个行业前进了一点点。


故事九:降价被罚


现在你经常听说价格虚高被物价局处罚,联通早期却经常因为降价被处罚。我所在的城市联通没开业之前,电信局的手机入网费1500元,月租50通话费0.40元,双向收费。联通开业当天入网费执行500元,一周之内电信局降到500元,联通随即降到200元,然后是100元,最后免入网费。在联通开业3个月之后,彻底终结了手机入网要收入网费这件事。然后联通开始拿话费开刀,物价局批示给联通的价格可以比电信局(后来是中国移动)低20%,于是联通执行40月租0.32元的话费。为了完成任务,很多地方偷偷执行0.28元、0.25元、0.20元的话费,于是被电信局告到物价局,物价局就上门来取证罚款。这种事情在今天看来简直就是笑话一样,当时却是实实在在的真事,联通当年因为私自降价扰乱市场秩序收到了很多罚单。后来联通学聪明了,开始设计各种套餐规避每分钟定价障碍,比如48元200分钟,比如区域内(部分基站)优惠等等,后来中国移动也开始学习。现在大家痛恨的手机套餐其实最初设计出来真的是为大家带来实惠的。


故事十:百万用户亿万心愿


大约1999年吧,联通迎来一个大日子,全国用户达到100万户。在今天看来100万户根本不算什么,一个三线城市随便哪家运营商都有百万以上的用户。但当时不一样,联通辛辛苦苦挣扎五年终于开始了用户上规模,摆脱了创业企业早期倒闭的风险,于是在全国举办了大型庆祝活动,主题叫“百万用户、亿万心愿”,搞得轰轰烈烈,规模有点类似于某三流大学的百年校庆。后来联通再搞类似的活动就是庆祝A股港股上市了。


故事十一:“CC08”和“C&C”


1999年,联通开始大面积建设数据网,机房里到货大批华为CC08机柜,由于缺钱,机柜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己安装的。不管什么专业背景的数据部员工,一律开始学习机房走线、吊铅锤调机柜位置、接直流电源等机房建设技术,印象中比较难干的工作是给粗粗的直流电源线(直径五到十厘米)装上铜鼻子,安装到电源柜,100多米长的直流电源线重量超过一吨,四个人一段一段地平移到位,累就不说了,因为绑线不整齐一遍又一遍返工,铜鼻子做了一次又一次,后来终于合格,再后来终于成为机房施工专家。上百个CC08机柜连在一起非常壮观,当时我们几个人几乎长期住在机房,晚上累了就把电脑连起来打一会儿游戏,玩得最多的就是当时很流行的即时策略游戏“命令与征服”,英文名叫“Command & Conquer”,简称“C&C”。于是生活中除了CC08,就是C&C。再后来CC08被我们玩得烂熟,不但可以换板子,甚至可以给板子换芯片,水平超过华为的技术支持。


这就是连接电源线和电源柜的最大号铜鼻子,当时困扰了我们很久的零件。


故事十二:2万元的营业厅


用户渐渐变多了,需要更多的营业台席,于是把营业厅的楼上租下来,准备建五个收费台席。领导让我做个预算,知道公司没啥钱,我报了2万,包括装修、家具、施工、电脑5台及网络延伸。花3000元找装修师傅用砖垒了一堵矮墙,上面加了黑色假大理石台面,外面用白粉刷了刷。300买了一箱不足米的超五类网线给每个位置布上网络接口。花40元加一包烟请人给楼板打个眼,便于布放一楼到二楼的网线,花200元买了个集线器(你没看错,真的买不起最便宜的交换机)。去中关村花1万元组装了五台最低配置的电脑(后来竟然用了4年)。去家具厂100元的电脑桌50元的折叠椅买了5套,因为认识老板所以批发价。幸亏省公司配发的票据打印机还有几台库存没花钱,否则EPSON 670K平推式票据打印机一台就要3000元以上。剩下的钱买了一组铁皮柜和一个保险柜。我带着一个同事两个人用一个星期做完了这些事,现在想起来,审批在哪里?内控在哪里?采购流程在哪里?一身冷汗。游击队有游击队的干活方式,花钱少有效率,但是不正规。


故事十三:三天200人的终极面试


2002年,联通业务发展的不错,准备招20个营业员,正好当时的126寻呼并入联通,于是在寻呼机上做了一个招聘广告,竟然有400多人报名。简历筛查很严格,去掉了200多不合格的,剩下的200多个要面试。当时我是管市场的小经理,于是找了人力部经理和分管营业的副经理一共三个人开始面试,每人最多谈五分钟,每天70个,整整三天才面试完,挑了25个入职联通,租了一个小学的一间教室开始培训,半个月后全部上岗。后来这批人很多成为今天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骨干员工。当年需要找工作的人很多,招人真的很容易。


故事十四:八千元的大广告——“有奖寻盲”


后来联通的网络已经覆盖得不错了,但用户仍然认为我们的网络很差,于是我们搞了一个“有奖寻盲”活动。凡是在市区外环范围内找到联通手机没信号不能正常通话的地方,我们奖励1000元,活动时间仅一天。很多人拿着手机四处找没信号的地方,还真的有,到了晚上我们一共发出去8000元奖金,没信号地点大多是地下室、菜窖,还有一个地下冷库。这8000元花得非常值,用户认为我们的网络覆盖有了很大的改观。


故事十五:最坚强的广告宣传品


还是2002年,为了推广业务,我们订制了一些印有联通标志的纪念品用于促销和宣传。其中有几千个自行车的车筐,白色塑料的,印着大大的蓝色联通标志,成本大约10元一个。不知为什么,这些车筐使用时间特别长,直到今年春节我回到那个小城市,还看见一个已经非常破旧的车筐被装在一辆非常破旧的自行车上停在一个菜市场附近,我再也没见过更超值的其他广告品了。


故事十六:农村刷墙


应该讲,农村的刷墙广告也是联通开始做的,因为便宜,而且有效。刷墙的成本大约是十几元一平方米,一次投入二十万元可以在全地区布放一千多条一万多平米的户外广告。刚开始,中国移动是不屑于这种近乎耍流氓的广告方式的,后来经营压力大,也扛不住了,于是也开始在农村做刷墙广告,可惜编广告词的人水平太差,就有个下面这张图片,供大家一乐。


故事十七:当代孔乙己


当年加入联通后第一个岗位是计费主管,在营业厅后面的一个小机房上班,当时联通很注重形象,于是每天穿着公司发的笔挺西装白衬衣还要系着带联通标志的蓝色领带,头发梳得整整齐齐,一副白领模样。然而,工资并不白领,实习期只有800元,转正之后1300。虽然蹭住在父母家不用花钱租房,但平日有个小聚会同事结婚买书买盗版光盘吃午饭偶尔买点古钱邮票什么的花销还是比较大的,往往离下次发工资还有十几天口袋里只有几十元钱。这个时候是最难熬的,已经大学毕业两年多了,实在不好意思再找濒临退休的父母借钱,同事都是一样的穷。省钱的方法是不花钱,不买东西,早饭晚饭回家吃,唯一需要用钱解决的是午饭。当时这个三线小城市还没有公交车,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是人力三轮车。我惊喜地发现离营业厅一公里的地方竟然有个专门服务三轮车夫的路边炒饼摊,只卖素炒饼一种食物,而且只要两元一斤。这个地方就成了我吃午饭的秘密据点。每到中午,摊子周围停满了人力三轮车,一群车夫在呼噜呼噜地吃炒饼,基本都要一斤,个别饭量大的甚至能吃一斤半。这时,一个西装皮鞋领带白衬衣带眼镜的整齐小哥会出现在摊子边,挤出和煦的微笑,用标准的普通话向老板提出需求,“七两炒饼,谢谢”。一分钟之后,炒好出锅,端着盘子找一个没人的板凳开始撸炒饼。一个西装笔挺的小哥坐在一群光膀子的三轮车夫中间,画面是如此地美,往往引来路人的关注。因为这之前还做过两年大学老师,城市又太小,经常会被以前的学生认出来。还好穿得并不落魄,于是用阳光的微笑向熟人打招呼,告诉他们这里的炒饼超级好吃,而且我就喜欢吃这个。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唯一穿长衫站着喝酒的,我是唯一穿着西装吃炒饼的,这么想想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很多年后还有人记得我超级超级爱吃炒饼,请我吃饭一般都找个主食有炒饼的饭店。


当年的炒饼大约是这个样子的,卖相可没有这么好看。


故事十八:高傲的中专生


联通开业后,需要很多电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但这些人大多数都在电信局,所以联通招来的人虽然也是正规大学毕业的,但专业一般和电信不相关,上手比较慢。正好我省有一个邮电学校(中专),于是省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找到这个学校的毕分办主任,希望能开个招聘会,给联通招点毕业生。没想到对方一声冷笑,甩出一句话,大意是我们的毕业生都是要进电信局的,将来在电信局要当领导的(某省电信局有很多这个学校毕业的领导),怎么可能去你们那个野鸡公司。后来联通做大了,长邮重邮南邮北邮西邮的毕业生招了很多,那个牛叉的中专也不知道还在不在。十年之后,我混入联通总部,为一个新成立的部门招点实习生,来报名的清华、人大、北邮的博士硕士一大批,还有很多名校的海归,面试他们的我心中感慨万千。用一句网络热词总结一下:昨天的我你爱理不理,今天的我你高攀不起。


故事十九:开车接站


某天正在计费机房上班,忽然接到省公司电话,说计费系统升级,派了一个美女工程师来现场升级系统,要我去火车站接一下。放下电话没多想,骑着我的二八大飞鸽直奔火车站。顺利接到美女工程师,握手寒暄客套结束,她问我怎么走,我说我有车。带着美女到了自行车停放处,用自行车带她回了机房,由于后背没长眼睛,并没有看到美女脸上精彩的表情。后来这件事被全省计费工程师们笑话了很久,大约就是这么傻的人是怎么混进计费的。


故事二十:三十八天集客梦


后来当了小领导,也开始带着部门的人工作。联通的特点是岗位调整非常频繁,经常全体起立中层大换岗,很快就把前端各部门的经理岗位轮了一遍,计费、市场、客服、营业、数据、增值都做过了,唯一没有去过的部门是集团客户部。虽然不是处女座,但是有收藏癖,希望能把前端部门集齐。机会很快就降临了,最新一次调整把我调到集团客户部当经理,满足了我的集齐心愿。这个岗位只坚持了三十八天,就又被调整了。袁世凯有八十三天皇帝梦,于是我把这段起名为“三十八天集客梦”。


故事二十一:岗位互换


那一阵,手机的SP类增值业务刚刚兴起,订制业务非常不规范,当时我在“客户服务、结算与信息系统部”当经理(麦肯锡给订制的部门架构,公章上要刻标点符号,真是奇葩已极),每次开会都要和增值业务部经理对骂加互喷口水。我说他的烂订制业务带来大批客户投诉,他说他的业务拉动了收入增长。终于有一天,总经理听烦了,说你两个岗位互换(后来读MBA讨论组织架构时学到岗位互换是解决部门争端的一种极端处理方式,很少被用,没想到我成为了真案例)。本来我拿三十人的部门换了一个八个人的部门极端不爽,但没想到增值部的工作竟然那么惬意。三个月后,没等我好日子过够,又换回去了。


故事二十二:诺亚方舟


联通和电信局分出来的126寻呼台合并后不久,寻呼业务就日薄西山了,终于,寻呼话房面临解散,一百多寻呼话务人员面临下岗。当时我决心多收几个,尽最大可能把这些人留下来。后来营业留下十二个,客服留下八个,技术性很强的计费岗留下了话房的话务班长,没被留下的陆续离职了。我的部门当时被称为“诺亚方舟”,这些留下的人干劲十足,很多后来成长为骨干。


故事二十三:发手机大会


在我入职联通之后的第三个月,当地联通开业成功,我们公司举办了盛大的庆功大会。除了正常的程序之外,公司把前期测试用过的手机当成奖品发给员工,一共有十几部。当时手机还很罕见,也很值钱,发个手机的轰动效应大约和今天发个汽车差不多。颁奖词如下:XXX同志在前期网建工作中业绩突出,加班加点,并且在互联互通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特奖励西门子S4手机一部。全场掌声雷动。可惜因为入职晚,十几个手机发完了也没有我的。第二天全市都知道联通发手机了,第三天变成了每人发十个手机,当时互联网才刚刚起步,连发个澄清辟谣的机会都没有。


当时标准的工程测试手机,西门子S4,无中文显示,内置工程模式非常强大,很多年后都是测GSM信号强度的不二之选。


故事二十四:童工小D


小D上学有点早,是个漂亮的小姑娘,中专毕业后直接进入126寻呼台,准备做话务。一个月后126寻呼台筹备和联通合并,派她来联通做文员和联络员,入职时还不到18岁周岁,我们给她起个绰号叫“童工”。小D本来是在综合部干杂活,某次我的计费部缺人,去找人力部要人,人力部竟然把她给了我,说你去培养培养吧。我考察了一下,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水平仅限于Windows和Word,Excel基本没用过。但是当时真缺人,指派了技术高手去教她。先是四大Oracle命令:select、delete、update、insert的基本用法,小姑娘很聪明,很快就操作的有模有样。然后就是sun工作站的unix操作系统,竟然也学会了,后来就是套餐设置、验证、规则、开账、统计、开发报表需求管理什么的,也都干得不错。慢慢地,就开始当正常的计费工程师用,后来她自己考了一个计算机专业的自考本科,也算是有证了。08年C网划归中国电信,小D作为资深计费工程师调入当地中国电信信息化部,带着几个和她岁数差不多的985、211院校毕业的名校计算机专业硕士干活,硕士们才刚刚参加工作,虽然有潜力但工作水平远远不如小D,因为小D已经干这个工作8年多了,他们很尊敬地叫她“D老师”。古语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百步之内必有芳草。任何一个公司都不缺人才,缺能发现人才的机制,缺乏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位置的慧眼。当然也只有当时的不算正规的联通才有可能这样自造人才。


写这些真是感慨良多,好像又回到了二十年前初创联通的艰苦岁月,已经被忘掉很久的当时的理想和热血又渐渐清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就算已经老了,但还是在电信行业的岗位上,真希望还能像年轻时那样有激情有活力地工作,真希望还能做些更有用的事。


 近期热点文章

联手三大运营商,阿里巴巴收割云通信

“混”完之后,联通跨出第一大步

深度剖析联通:为何三大运营商中,联通混得最差?

联通混改:股票涨停了,20年的老员工却离开了

联通混改:一场资本盛宴,背后一地鸡毛

从美国运营商云计算大撤退,看中国运营商该何去何从?

科技杂谈:keji_zatan长按二维码关注科技杂谈




2013年度最佳IT原创自媒体

2014年度最佳新媒体人

2014年度最受企业关注自媒体

2016年度T+自媒体睿见之星


| 新科技 | 睿思想 |

已入驻百度百家、腾讯新闻、搜狐新闻、今日头条、网易阅读

一点资讯、互联网实验室,北京时间等

犀牛财经自媒体联盟(xinews)成员

WeMedia成员


转载授权、商务合作,联系微信号:sophie030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